身边的共产党员 | 王深明:薪火相传,春满杏林

2021-06-08

    编者按: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即日起,医院党建开设【身边的共产党员】专栏,分享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事迹,以“学史在身边,榜样传力量”引导广大党员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加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医院新篇章,迎接建党100周年。




    王深明,男,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曾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血管外科、甲乳外科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国际血管外科学会(ISVS)副主席,国际脉管学会委员、中国区主席,国际静脉学联盟中国静脉学会会长,亚洲静脉论坛主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血管外科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血管外科研究中心主任;授聘为美国外科医师学院院士,美国血管外科学会荣誉会员,香港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华血管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华普通外科文献杂志》主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副主编,《岭南现代临床外科》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现代医院》等杂志编委。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结缘中山医

    王深明出生于1953年,完成高中学业后于1970年从戎,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6年的军旅生涯塑造了其顽强坚韧的品质、严谨务实的作风,也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刻入骨髓。由于他表现优秀,从戎期间曾被选派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习英语,1976年转业至地方后从事外贸工作并担任团委书记。

    1977年高考恢复,王深明决定从医,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医学院。1982年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留任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后师从我国血管甲状腺外科创始人陈国锐教授,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年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讲师和主治医师。此后,他深耕在血管、甲状腺、乳腺等专业领域。


王深明进行博士研究生论文答辩


    磨砥刻厉结硕果

    从医44年来,王深明教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切除、急性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脉管炎、血管瘤、下肢静脉曲张、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溃疡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处理各种危重病和疑难杂症,每年经他完成和指导的手术达500多例。他深受病人信赖,获得病人的较高评价。经常应邀到各级医院会诊,协助基层医院解决疑难病例,并传授技术和知识,获得好评。长期从事该专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动静脉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甲状腺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乳腺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在在血管外科领域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首先引进和改进、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经200多例临床应用,疗效良好。国内首先开展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已成功进行近500多例治疗,例数与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提出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概念,并总结和建立了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体系,将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瓣膜手术与内镜交通静脉结扎手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进行综合性外科治疗,疗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原发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特别是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长段巨大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方面处于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他所领导的团队近年已成功完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600多例和腹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700多例.为华南地区开展例数最多,疗效最好的血管外科中心。特别是完成了国内首例、世界第二例升主动脉腔内置入带膜型支架治疗全主动脉夹层。目前已成功进行DeBakey I型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16例,成功完成复杂性主动脉弓和长段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其1例为至今世界上报道的最长、最大的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的开放手术的例数和疗效居国内前列,特别是成功施行世界上年龄最小(17月)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死亡率1.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及发病学研究”,获2014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4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多年来同时坚持进行乳腺癌和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的临床诊治研究。领导的团队的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7年中华医学三等奖。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200多篇,SCI收录近100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40篇),主持国家863重大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主编专著11部,参编专著30部,参编或主编2007年全国统编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获发明专利11项。


王深明教授受聘香港医学科学院院士


    桃李满园 助力学科发展

    由于出色的临床技术及科研业绩,博士毕业3年后王深明教授即被聘为中山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至今共招生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名,而这些学生中,不少已成为血管、甲状腺、乳腺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是血管外科,作为一个年轻的三级学科,自上世纪90年代即在陈国锐教授、王深明教授的支持努力下,借着腔内治疗技术、材料工程的发展而飞速发展,如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处在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学生不会,老师要教、要指导”,王深明教授时常教育已承担教学任务的学生,并以身作则,在手术台上,如何缝合、出针、剪线,小细节都会向年轻学生讲解;临床查房中很乐于向见习生、实习生讲解专业知识,学生们常回忆起都表示受益良多。


王深明教授带领学生和年轻医生查房


    传播科普 造福广大民众

    2009年,广州日报创办了名医大讲堂活动,而名医大讲堂最为火爆的一场,正是时任中山一院院长的王深明教授与李晓曦教授主讲的甲状腺疾病专场。那也是名医大讲堂首次实行限额入场。下午3时举行的讲座,有三位阿婆早上8时就到会场外占位。能容纳四百人的讲堂连过道上都坐满了人,医院临时增开了两间教室,进行视频转播,分流听众。等候开讲时,每位听众人手一份专家演讲提纲,埋头细细阅读“预习”,会场秒变课室。

    当专家入场时,观众自发地热烈鼓掌,久久难以平息。王深明教授深受感动,向观众席鞠躬,掌声才停了下来。听讲者中还有医生以及肿瘤康复行业人员,一位慕名而来外科医生说,以前都没有机会听到王院长的讲座。从这场讲座开始,医生和医学生也成为名医大讲堂观众席上的固定成员。


王深明教授名医大讲堂现场


    救死扶伤 永葆党员先进性

    作为一名老党员,王深明教授时刻铭记救死扶伤之使命,切实为患者着想、解难救急。每周二下午的专家门诊总是人头攒动,但王深明教授并未因此而不耐烦或三言两语打发患者,从来都是细心查体、耐心说明,对疑难病例亦不是简单推脱,而是沉着分析、勇于攻克。

    2019年6月,一名饱受腹胀折磨4月余的患者从汕头赶来王深明教授门诊求治,在详细询问病史并查体后,安排患者CT检查发现,患者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自肾静脉水平生长至右心房入口,并累及肝静脉及右肾静脉,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王深明教授立马邀请肝胆外科梁力建、汪谦教授协同诊治,患者最终在血管外科、肝胆外科、移植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等10多个科室2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全球第2例、中国首例采用体外循环下体外肝脏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并人工血管移植的方式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

    外科伍淑文护长回忆,王深明教授总是急病人所急。她还是区护长的时候,又一次临下班时接到王教授电话,询问是否可以给一名患者加床收入院,原来这名患者从新疆赶来门诊就诊,需要住院手术,但又没来得及找住宿等床位,伍护长旋即安排了一张走廊加床暂时给这名远途跋涉而来的患者。

    2013年8月14日,《羊城晚报》刊登了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一名乘客在搭乘航班的过程中,突发昏迷,王深明教授和多名医生正在这班航班上,第一时间救治了该名乘客。事后该名乘客来到中山一院找到王深明教授表达感激之情,并刊登了感谢信。

    “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要冲到第一线,高标准要求自己,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王深明教授时常这样教育年轻一辈,而他自己亦是如此要求自己。2015年,王教授卸任院长职务并办理退休手续,但并未离开临床一线工作,坚持每天查房、手术。疫情席卷的2020年,王深明教授反复强调,疫情当前不能因噎废食,拒收、推诿急重症患者,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为急重症患者开通求治途径,并身先士卒,全年主刀451台手术、门诊3000余人次。其遗憾于作为一名老党员,不能前往抗疫前线做贡献,于是第一时间个人捐出1万元表示对抗疫工作的支持。


王深明教授在手术台上


2014年,王深明教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血管外科苏连花护长常常感慨王深明教授对护士们关心关爱,外出学习还不忘给护士姑娘们带回来水果,关心护士们的职业成长,强调只有医护一家亲、紧密协作才能更好为患者服务。因为王深明教授的仁心妙手,不少患者在出院前送来锦旗,还有患者用红包表示感谢,王教授悉数退还或以住院费用将红包还至患者账户。“当医生不是为了求富,要时刻端正自己的医德医风。”

    作为一位具有“仁心”和“匠心”的医生和一位科学研究大家,王深明教授在血管外科诊治、临床技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血管外科贡献巨大。他,是手术台上的守护神,也是血管外科的领路人。(外科三支部)